异黄酮的含量:地上部分高,根中低;在生长期中,花期含量高。
生长习性编辑
红车轴草喜凉爽湿润气候,夏天不过于炎热、冬天不十分寒冷的地区适宜生长。气温**过35℃生长受到抑制,40℃以上则出现黄化或死亡,高温干旱年份在南昌地区难以越夏。冬季气温达-15℃则难以越冬。红车轴草耐湿性良好,但耐旱能力差。在pH值6~7、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黏壤土中生长。 [4]
分布情况编辑
原产小亚细亚与东南欧,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美国、俄罗斯栽培面积。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地,中国新疆、云南、贵州、吉林、湖北鄂西地区均有**种。
饲用
红车轴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豆科牧草,茎叶柔嫩,适口性好,鲜草和干草各种家畜均喜食干物质含粗蛋白质17.1%,粗脂肪3.6%,粗纤维21.5%每667m2鲜草产量3500~4000公斤。供青期为3~6月、10~11月。作青料饲用以盛蕾期或初花期为好红车轴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的,也可调制青贮料。 [4]
但马等食后曾有过中毒现象,原因不明。
红车轴草 (红车轴草) 编辑 讨论
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红三叶、红花苜蓿和三叶草等。原产于欧洲和西亚,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为温带分布植物,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红车轴草含有黄酮类物质、蛋白质、、糖类和维生素等成分。其中异黄酮因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和黄酮类物质的作用而格外受人关注。 [1] 另有饲用、观赏等多种价值。
中文学名 红车轴草 拉丁学名 Trifolium pratense L. 别 称 红三叶,红荷兰翘摇 二名法 Trifolium pratense 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亚 目蔷薇亚目 科豆科 亚 科蝶形花亚科 族车轴草族 属车轴草属 种 红车轴草 亚 种 无 分布区域 原产欧洲中部,引种到**。 英文名 Red Clover 花果期 5-9月
红车轴提取物价格:
异黄酮8% 每公斤360每公斤
10% 每公斤400元
20% 每公斤820元
40% 每公斤1600元
10:1 每公斤80元
刺芒柄花素98% 每公斤1300元
外观:墨绿色,黑色粉末
应用剂型:胶囊,片剂
临床应用:保健品
【产品名称】红车轴提取物
【英文名称】Red Clover Extract
【产品别名】红三叶,红荷兰翘摇
【植物来源】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产品规格】刺芒柄花素 红车轴异黄酮 8%--98% 10:1
【产品性状】棕色至类白色粉末
【检测方法】HPLC/TLC
【产品包装】内用双层塑料袋1公斤铝箔,外用纸板桶(25公斤/桶)
【保存方法】置于阴凉干燥、避光,避高温处。
【保 质 期】两年
【产品名称】红车轴提取物
【英文名称】Red Clover Extract
【产品别名】红三叶,红荷兰翘摇
【植物来源】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产品规格】刺芒柄花素 红车轴异黄酮 8%--98% 10:1
【产品性状】棕色至类白色粉末
【检测方法】HPLC/TLC
【产品包装】内用双层塑料袋1公斤铝箔,外用纸板桶(25公斤/桶)
【保存方法】置于阴凉干燥、避光,避高温处。
【保 质 期】两年
基本概述
红车轴草提取物
[英文名称]:Red Clover Extract [拉丁文名]:Trifolium Pratente L
[物质来源]:本品为为豆科(Leguminosae)车轴草属 (Trifklium L。)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提取物,又名红三叶、红花苜蓿和三叶草。
[有效成分]:主要有效成分为异黄酮类(Isoflavones),如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大豆黄素(Daidzein)、染料木素(Genistein)、刺芒柄花甙(Formonontin)、印度黄檀甙(Sissotrin)、大豆黄甙(Daidzin)、染料木甙(Genistin)等。
[分子式]:如鹰嘴豆芽素(C16H12O5)、染料木素(C16H10O5)、刺芒柄花甙(C16H11O4)、大豆甙(C16H9O4)等。
[主要规格]:8%、10%、20%、40%
[物质外观]:红车轴草提取物颜色一般是墨绿色。
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红三叶、红花苜蓿和三叶草等。原产于欧洲和西亚,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为温带分布植物,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红车轴草含有黄酮类物质、蛋白质、、糖类和维生素等成分。其中异黄酮因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和黄酮类物质的作用而格外受人关注。另有饲用、观赏等多种价值。
短期多年生草本,生长期2-5(-9) 年。
根
主根深入土层达1米。茎粗壮,具纵棱,直立或平卧上升,疏生柔毛或秃净。
叶
掌状三出复叶;托叶近卵形,膜质,每侧具脉纹8-9条,基部抱茎,先端离生部分渐尖,具锥刺状尖头;叶柄较长,茎上部的叶柄短,被伸展毛或秃净;小叶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长1.5-3.5 (-5) cm,宽1-2cm,先端钝,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两面疏生褐色长柔毛,叶面上常有V字形白斑,侧脉约15对,作20°角展开在叶边处分叉隆起,伸出形成不明显的钝齿;小叶柄短,长约1.5mm。
花
花序球状或卵状,**生;无总花梗或具甚短总花梗,包于**生叶的托叶内,托叶扩展成焰苞状,具花30-70朵,密集;花长12-14 (-18) mm;几无花梗;萼钟形,被长柔毛,具脉纹10条,萼齿丝状,锥尖,比萼筒长,下方1齿比其余萼齿长1倍,萼喉开张,具一多毛的加厚环;花冠紫红色至淡红色,旗瓣匙形,先端圆形,微凹缺,基部狭楔形,明显比翼瓣和龙骨瓣长,龙骨瓣稍比冀瓣短;子房椭圆形,花柱丝状细长,胚珠1-2粒。
果
荚果卵形;通常有1粒扁圆形种子。
执行标准
鹰嘴豆芽素(Bilchanin A) 491-80-5
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 485-72-3
染料木素(Genistein) 446-72-0
大豆甙元(Daidzein) 486-66-8